店铺售卖的手办(来源:店铺截图)
信网9月14日讯(记者 李鑫邦)手办,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拥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摆放在家中,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可市民张先生却发现,在淘宝搜索“手办”时,竟出现了售卖成人用品的店铺。对此,张先生认为,这类店铺通过刻意放错类别的方式,规避平台系统监督,以此来借助相关推广工具进行广告宣传。淘宝的客服告诉信网(热线0532-80889431),目前已经收到相关举报,稍后会系统机器排查,排查到就会处理。
上网买手办 却被“拉”进成人用品店铺
张先生很喜欢动漫人物,也会经常在购物网站上搜索手办。前几天,他在淘宝搜索“手办”时,发现一家名为“萌趣工厂批发专享店”的店铺打着“手办”的名号售卖成人用品。
张先生说,这家店铺售卖的商品关键字都为“二次元”“彷真”“硅胶”等,,但实际上卖的都是成人用品,“实体娃娃的材质多为硅胶或TPE软胶,但是手办一类的都是PVC或聚酯材质,功能就是摆件收藏。两者有很明显的不同,不可能是一时疏忽写错的。”
信网看到,这家店铺的首页十分简单,所有的商品基本一目了然。只不过,与一般的手办玩具店相比,这家店铺的产品类型相对单一,而且人偶身着的服装都比较暴露,在人偶图片的胸部和臀部还都打上了马赛克。而在商家的赠品列表中,也有相关的成人用品。
网上销售成人用品“门槛高” 商家为规避监管可以模煳产品信息
据了解,成人用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想要售卖除了营业执照外,还需要医疗器械的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的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桉凭证和网络经营备桉证明、商标注册证、质检、检验报告、销售授权书以及销售授权进货证明等。但在这家店铺的公示信息里,信网连营业执照都没有看到,更别提其他的资质材料了。
“这就是为了规避平台监管,卖手办的门槛低,不需要那么多材料,而且还能借助淘宝站内直通车推广工具进行广告宣传。”从事电商行业的张先生告诉信网,这样的商家自己之前也遇到过,自己也曾对商家这种刻意分错类的行为进行举报,但是一直没有结果。“买手办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一些未成年人也喜欢收藏,如果未成年人搜索到此类产品,那么肯定会造成一些影响。”对此,张先生希望淘宝可以尽快核实此类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之后,信网也在平台给卖家留言,询问所售产品究竟是什么。但截至发稿,卖家并未回复任何信息。
平台将对举报信息进行机器排查
随后,信网就此事联系了淘宝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可以通过举报的方式进行处理,稍后会有相关系统机器进行排查,若排查到相关问题,那么就会处理。对于为何会发生假借其他商品的名义售卖成人用品,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并不清楚。
对此,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若没有相关资质就售卖成人用品,那么应当予以处罚,消费者可以通过向其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做出下架处理。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最近,虚拟人火了。
比如,在江苏卫视2022跨年演唱会上,歌手周深与通过虚拟技术呈现的“邓丽君”合唱了《大鱼》等经典歌曲。
虚拟偶像团体VSinger家族与硬糖少女303同台表演《卡路里》《普通Disco》。
此外,还有央视新闻AI手语虚拟主播、登上某综艺节目的“爱加”、出演短剧两个月内吸粉800万的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清华虚拟大学生“华智冰”……
各行各业都在推出虚拟人。
有一种说法是,虚拟人是元宇宙的一部分。
这个说法来自中研普华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元宇宙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该报告表示,虚拟人是元宇宙的技术分支之一。虚拟人指通过数字技术模拟真实的人体器官而合成的叁维模型。
据介绍,这种模型不仅具有人体外形以及肝脏、心脏、肾脏等各个器官的外貌,而且具备各器官的新陈代谢机能,能较为真实地显示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出现的各种变化。
《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听着很玄幻是吗?
其实就是一个3D建模,然后音源声音库,如果再高级一点则有人工智能加持。
《信息时报》记者张柳静、《中国经营报》记者曲忠芳、《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程靓分别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虚拟人现在还是虚火,连虚拟人到底是虚拟偶像还是虚拟数字人都搞不清的热炒,本身就是妄言。
虚拟人的发展前景有两个方向:
可以简单的把虚拟偶像、虚拟歌姬列为木偶形虚拟数字人。
而微软小冰、华智冰、小米的小爱同学等人工智能,则是匹诺曹形虚拟数字人。
如果是木偶模式的虚拟偶像,则国内现在技术上不是问题。
难题是内容上创作力不足,排名第一的洛天依与日本的初音未来还有极大距离。
至于人工智能角度的虚拟数字人,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前华智冰的爆火与争议,就是一例。
目前虚拟人其实主要是指得虚拟偶像、虚拟歌姬这个二次元形态上。
其场景正在逐步衍生到虚拟主播、动漫角色扮演、综艺的虚拟嘉宾以及实景的演唱会中用3D投影的方式形成互动或表演等。
如果从发展历史上看,则可以分成叁阶段:
第一是萌芽阶段(1980年~1999年),限于技术手段停留在形式和概念上
这一阶段代表性虚拟人有1982年日本动画《超时空要塞》女主角林明美被包装成演唱动画插曲的歌手。
1984年英国人GeorgeStone创作的MaxHeadroom曾参与电影和广告拍摄。
第二是探索阶段(2000年~2014年),CG(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技术、动作捕捉和语音合成技术使得虚拟人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代表性虚拟人有2001年《指环王》中由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产生的角色咕噜。
2012年上海禾念制作的全球首款Vocaloid中文声库和虚拟形象“洛天依”。
第叁是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人工智能兴起让虚拟人深入人心,社交娱乐产业发展推动其商业价值凸显。
代表性虚拟人包括2016年绊爱正式确立了虚拟主播Vtuber的概念和文化开端。
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的“AI合成主播”,以虚拟人形象进行新闻播报。
但目前,虚拟人基本上还是虚拟偶像为主,人工智能的成分并不多。
当下,虚拟人再度火爆的热潮诱因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现实名人明星人设坍塌频现,人设永远不塌的虚拟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和有过往的真实偶像,以及作为故事人物出现的虚拟形象比起来,虚拟偶像更像一个泥娃娃。
除了不用考量现实明星的人设崩塌外,也往往除了歌曲以外,其他的所有设定都需要粉丝们自行脑补。
这种人设的可塑性,让粉丝和厂商都觉得“有利可图”,尤其是在部分流量明星人设翻车的大背景下。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相则是文娱公司在元宇宙热的推动下,将过去已经在探索的虚拟偶像加速推进了一把,毕竟这本就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二个是元宇宙的热潮带动了可以在其中有更多展示空间和机会的虚拟人的同步“发热”。
某种意义上,元宇宙确实可以和虚拟偶像(木偶形)相互匹配,且在VR技术上有共生关系。
但元宇宙目前只是史前阶段,VR技术所能承载的虚拟偶像呈现能力是像素级的。
即略比红白机时代的马里奥好上一些,其整体表现能力无法达成虚拟偶像至少二次元动漫风或3D立体呈现效果。
元宇宙目前的状态,并不能为虚拟偶像产业真正注入生命力,反而将来技术成熟了。
每一个人均可以在元宇宙重塑自己的形象与人设,这又较之虚拟偶像的拟人特征和扁平化人设,更为丰满。
因此,所谓发展机会,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