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晓光说天下 晓光说天下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丝绸文化”:花团锦绣天下闻
杭州地处杭嘉湖平原,自古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着称,尤其是出产生丝和丝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丝绸文化”。海内外闻名的都锦生丝织厂出品的织锦,既是着名的特产,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杭州品牌。杭州丝绸工学院培养出大批丝绸专业人才,使丝绸的工业工艺和文化得以传承有序发扬光大。
1、艰辛创业
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1898年2月12日生于杭州西湖茅家埠。其父亲是清军/新军的一名下级军官,家里有十八亩地。在西湖周边的农村里,这样的家庭生活应该是中等以上的。因此都锦生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安定且富足,不仅能够上学读书,还经常去西湖游览湖光山色。
少年都锦生考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他发愤读书以实现振兴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的夙愿。191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选择了美术和工艺的教职工作,出任乙种部(学徒班)教习,讲授丝绸织造工艺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锦生心中眼前总是浮现着西湖山水的千姿百态,继而思索能否运用丝绸织造工艺表现西湖风光,萌发了把西湖美景织成一幅幅风景织锦的奇想。
如果能制造出这样的丝绸制品,就可以让人们在离开杭州西湖以后,也能长久的欣赏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都锦生懂机械、会画画,很快就把自己的构想付诸实施。宋永基回忆说:用蚕丝织成绸缎和织成风景画,基本原理和工艺手法是一样的。但也并非轻而易举。
第一个难题就是,丝绸跟纸张的材质不同,用传统的画法和工艺织成的绸缎,表现不出西湖风景的精妙和特色。多次试验之后,他根据丝绸的特质改用八枚缎的点子画法,在意匠图上的小方格里,用不同类型的点子表现西湖风景的远近、层次、阴阳、光影……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画出了令人满意的意匠图。然后在学校实验工场亲自轧制花版,用丝织品把意匠图上的图画表现出来。
1921年春,23岁的都锦生历经了无数次试验,终于亲手织出了世界上第一幅风景织锦画、杭州着名的风景形胜之一的“九溪十八涧”。清澈的溪水在山路旁汩汩流淌,弯弯曲曲十八涧,青山白云、潺潺流水、鸟儿争鸣、百花争艳的景致生动地跃然于丝绸画面之上,美艳不可方物,使人如临其境。
“九溪十八涧”是个非常幽静的去处,位于杭州西南方向钱塘江边。那是群峰中一条长长的山涧,两侧山峰上空有蓝天白云,山坡上是碧绿的茶园,一条清澈见底的涓涓小溪夹裹着鱼儿从龙井蜿蜒而下,时而欢唱湍急,时而缓缓不语,时而越过山路转到另一边……在这条山路上一共忽左忽右、转来转去十八次,游人就像是涉过了九条小溪,故名“九溪十八涧”。
这一幅丝织风景画虽然是只有7X5英寸的小幅作品,但却是前无古人的第一幅丝织画,是都锦生一生中和都锦生丝织厂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都锦生把这幅丝织风景画拿回家,家人都兴奋地围观传看赞不绝口。可惜家里并无资金可以投入创业,甚至连申请抵押贷款的资格都不具备。
丝织风景画寄托了都锦生的人生梦想,怎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他决心创业办厂,生产出更多的丝织画,将杭州的西湖美景和丝绸介绍给更多的人。筚路蓝缕的创业道路就此开始。
2、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
第一次试织获得成功鼓舞了都锦生,他决定辞去教职。1922年5月,他在茅家埠都宅门口挂起了“都锦生丝织厂”的招牌,跨出了他“丝织救国”的第一步。都锦生画出五幅“西湖十景”的意匠图,并制成画版,从亲戚宋春源与宋锡九钱庄借来五百元,买了一台手拉机,聘请一位师傅林传莲……1922年5月15日,25岁的都锦生在家门口挂上了“都锦生丝织厂”的牌子,然后亲自上机操作了几梭,都锦生丝织厂正式成立开工了。
丝织风景画织出来以后,都锦生拿到孤山、平湖秋月等游人众多的景点,一边讲解一边推销。这些式样新颖、制作精美的丝织风景画一经亮相,立刻吸引了游人们的目光,他们或认真听取介绍,或驻足围观欣赏,然后纷纷解囊购买,作为杭州西湖游的纪念品。都锦生和夫人每天白天外出推销,晚上回家搞美术设计。
随着销量增加,都锦生在中山公园租了一个售货亭,专营丝织风景画。由于丝织风景画新颖别致,价格不高,很受社会欢迎。一年后又在湖滨路的花市开设门市部。生意越做越大,生产规模也需要扩大,但都锦生丝织厂还达不到申请银行贷款的规模,于是向一个钱庄借款叁百元,在自家边上开办了一座小工厂,产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都锦生带着丝织画到了上海,找到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希望丝织画能摆上大公司的售货柜台。不过,上海这些大公司见多识广、业务繁忙、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口口声声“我们只做外国生意,乡下生意是不做的。”在他们眼里,都锦生只是一个杭州来的“乡下人”。那可真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啊!
但也有精明的商业人敏锐地发现,丝织画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品位高雅的商品,拥有巨大商机和盈利前景,遂表示:“如果你们厂子能进一步增加丝织风景画的规格、花色、品种,我们可以代销。”都锦生带着这句话回到杭州。
杭州西湖——叁潭印月——九曲桥
过了一年,当他带着花色品种规格更多的丝织风景画走入上海永安公司的大门时,接待人员顿时刮目相看当场下单。都锦生终于以高超技术、审美情趣和商业信誉,打开了永安公司的大门,为丝织风景画打入上海、走向海外,开辟了新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
上海毕竟是开埠城市,民众的文化鉴赏力、艺术欣赏力都非其他城市所能比拟,丝织风景画迅速征服了眼光挑剔、品位独到的上海人,以及来到上海的各国游客。随着销量增加、业务扩大,都锦生在上海开办了一家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的门市营业所,销售也更上层楼。这样一来,原来在茅家埠的小工厂就难以应付日益扩大的商品订单了。
1926年,都锦生以全部财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两千元,在杭州艮山门外购地十几亩,建成一座足以容纳一百台手拉机、5台轧花机,意匠8人,职工130多人的木结构厂房。厂房边上开辟出一个小院子,盖起叁间精舍,屋外有池塘游鱼、茂林修竹,环境优雅安静,作为丝织画的研发场所。能为研发技术人员提供这样一个远离尘嚣、自由自在的静谧之所,显示出都锦生高于一般商人的独到之处。
3、赍志而没
可惜的是,正在都锦生丝织厂蒸蒸日上,都锦生踌躇满志谋求更大发展之际,国内外形势急转直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日寇侵略打断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在抗日爱国热潮的推动下,都锦生抵制日货,停止购买日产人造丝,改用意大利和法国的人造丝。1937年8月,日机轰炸杭州,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停工,只留下少数人看守厂房和设备。然后将12台手拉机转移到上海法租界,租用几间小房子进行少量生产,满足部分客户需要,维持销售渠道。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州,为筹组伪政权,寻访网罗当地有社会影响的知名人物,企图让在业界有声誉,在社会有名望的都锦生出任伪杭州市政府的工业课长。都锦生闻知即离家避居灵隐寺后、北高峰下的清静之地“叁天竺”。
未几,看到报纸上刊登的伪政府组成人员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遂带着家人赴上海避而远之。日寇见都锦生拒不合作,1939年将茅家埠的都家洗劫一空,并烧毁了杭州艮山门外都锦生丝织厂的主要厂房及所有新式机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租界,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倒闭,重庆、广州等地的门市部亦先后被日机炸毁。眼看毕生的心血毁于敌寇之暴行,都锦生为之心情郁闷悲愤交加,身体健康每况愈下。1943年3月下旬,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卫生间。虽经紧急抢救,终回天无力,于5月26日撒手人寰,年仅46岁。
阅读后,请点击右下角的“在看”,谢谢!
晓光说天下
谢谢打赏!请多多指教!
来杭州旅游的朋友,想必都去过西湖、雷峰塔、灵隐寺、法喜寺、西溪湿地、宋城……对于杭州的美景都流连忘返。听说杭州的丝绸和蚕丝都特别有名,马上要离开了,我和我妈妈准备买些蚕丝制品带回去,自己用,也可以送给亲戚朋友。蚕丝制品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显得倍有面子。杭州哪里可以买到蚕丝被呢?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准备去杭州丝绸博物馆、杭州丝绸城、知名品牌线下旗舰店。我们到线下逛了逛,也买到了我心仪的东西,非常开心,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我们去了杭州西湖丝绸文化博物馆、杭州丝绸城和万事利丝绸体验馆。
杭州西湖丝绸文化博物馆杭州西湖丝绸文化博物馆,位于西子湖畔。我和我妈早上打车过去,到博物馆的门口,人不是很多,零零星星的。跟很多博物馆一样,博物馆里有很多藏品,关于藏品的介绍,大部分都是丝绸,我能够感受到杭州浓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博物馆,直接去了丝绸展厅,想买心仪的丝织产品,我妈挑了条丝巾,但没有我想买的东西。
出了博物馆,走几步就到了杭州丝绸城。丝绸城的设计特别有特色,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整条街显得格外得格外端庄。丝绸城里有很多商家,主要卖一些:真丝面料、丝绸服装、丝织工艺品、围巾、领带、丝绸原料及各类纺织品。我和我妈沿着街一直走,一直逛,看到琳琅满目的丝织品,一直挑,一直选,到了这条街的尽头还没选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万事利丝绸体验馆离开了杭州丝绸城,跟着百度地图,到了万事利丝绸体验馆。我之前听朋友讲过,万事利的东西比较高端,虽然贵,但一分价格一分货。我们抱着看看的心态,走进了万事利丝绸体验馆。一进体验馆,就感觉和之前丝绸城东西存在明显的差别。万事利的东西显得高端、大气、精致、有排面。看到万事利的产品,我妈的眼睛就扎了进去。最后,我们挑了两件丝绸睡衣和几床纯蚕丝的万事利G20单人被带回去准备送亲朋好友。
来杭州旅行的朋友,可以去杭州西湖丝绸文化博物馆、杭州丝绸城、万事利丝绸体验馆逛逛,挑到自己喜欢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