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聲音采集器 聲音采集器的製作方法

城市公園里發生著怎樣的自然故事?早起的鳥兒真的有蟲吃嗎?樹木是在白天還是夜晚生長?公園里的空氣更清新嗎?

11月1日,第八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市綠化市容局分會場“生態踐行活動”在長寧區中山公園舉辦,通過專業人士帶領講解,引導市民閱讀植物、聆聽自然、認識古樹和理解碳匯。

壹座城市公園的價值

中山公園總是熱鬧,處處充滿人語鳥鳴,滿眼是綠。但如果把這座公園的價值數字化,牠究竟可以帶來多少效益?

中山公園展闆。 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 圖

瀏覽現場活動展闆,2021年,中山公園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3100.12萬元,每公頃森林服務了長寧區45293人,產生了201.83萬元的生態係統服務價值。

森林碳匯是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獲、封存、固定在木質生物量中,從而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中山公園森林生態係統固碳量138.39噸/年,折合每年固定507.89噸二氧化碳。該公園每年燈用電約15萬度,約等於118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換算下來,公園的森林生態係統固碳量可以抵消4年的燈用電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山公園森林生態係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為22.08萬元。其中,古樹資源創造出的生態價值達5.63萬元,占整個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25.5%。漫步公園可以發現眾多古樹,登記在冊的古樹就有香樟、廣玉蘭、銀杏、懸鈴木、刺楸、樸樹、青楓、榔榆、絲棉木、羅漢鬆、香榧、黃連木等12種20株,樹齡在100~150年。

在中山公園,森林康養功能尤為突出,其次是凈化大氣環境、固碳釋氧、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土壤和林木養分固持作用。

公園里的自然故事

中山公園里有壹個“綠色崗亭”,牠是上海城市森林生態係統國傢定位觀測研究站,記錄著公園里悄悄發生的自然故事。活動現場,國傢林草局上海城市森林生態係統國傢定位觀測研究站站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殷杉分享了三個小故事,關於生物多樣性、固碳減排和減排滯塵。

中山公園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態係統國傢定位觀測研究站。

“綠色崗亭”頂部設有壹個精密的聲音采集器,記錄著自然環境的聲音數據。監測發現,鳥類活動主要集中在淩晨4時至傍晚7時,早上5時達到峰值,大多數鳥類此時開始出來覓食。而蟲子的活躍階段大多在晚上(零時到5時),少有早起的,5時後昆蟲聲迅速減弱。

中山公園夏季的三種聲音ACI指數

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於是就會變粗。套在樹幹上的徑向生長儀,可以微米級的級別來記錄樹幹的“胖瘦”變化,“我們發現,樹幹是在晚上悄悄變粗的,像小朋友壹樣。”另外對比香樟作為優勢樹種的近自然林和香樟純林,近自然林中的香樟樹年均胸徑生長要比純林的多15%,年均固碳量比人工純林的要多壹倍。

中山公園的空氣質量也更好,其PM2.5平均濃度僅為上海市平均值的75%。研究發現,葉片表面粗糙度越大,自由能和蠟質含量越小,葉片越密集,滯塵效果越好;針葉樹種的滯塵能力高於闊葉樹種的。大氣中漂浮的小於1微米的顆粒物在葉片上可以“凝並”成為3-5微米的大顆粒物,於是被雨水沖刷或被氣孔吸附到植物里,從而凈化空氣。

這些研究有什麽作用?殷杉表示,減排滯塵的相關研究表明,植物結構的郁閉度越大,其對顆粒物的去除作用越顯著。壹般來說,郁閉度70%-85%最為適宜,過於密集也會影響植物的後續生長。各種樹木也要搭配種植,喬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維持在1:2:5左右,目前在浦東新區的綠化帶改造中已有應用。

用科學方式提昇森林質量

殷杉認為,生態監測是用科學方法去聆聽人和自然的對話,用科學方式提昇上海的森林質量,讓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而這樣的生態監測,在浦東金海濕地公園、崇明種種片林等地也有分布。未來,上海共計劃設置12個城市森林生態係統國傢定位觀測研究站,從中心城區、近郊到遠郊,主要評估森林遊憩、凈化大氣環境、固碳釋氧、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育土壤、林木積累營養物質、森林防護等八個方麵功能。

2020年,上海的森林覆蓋率為18.49%,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19.5%。在綠色增長的同時,殷杉表示:“我們想知道森林對城市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貢獻,以及人類活動對森林的影響,從而指導林業部門科學種樹。未來,種樹的空間越來越有限,(需要知道)如何在有限空間里發揮更多功能,形成質的提高。”